江西一个14岁女儿,暑假在家做家务,给母亲做了4菜1汤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一份番茄炒鸡蛋,一份炒青菜,一个炒肉片,一个小菜,还有一份排骨玉米汤,她面前的碗是空的,给妈妈的碗里装了炒饭,大米粒粒分明。
更贴心的是,她还切了半个西柚,可以看出很用心了。
结果被母亲一顿斥骂:“我是要表扬你吗?你给我整这么多菜,看我们怎么吃得完。”
女孩愣愣地看着妈妈,眼神里满是错愕,显然没想到是这个情况,一时无语。
关键是,这个妈妈还把视频发到网上,让大家给自己评评理,言下之意是女儿太不懂事,做个饭这么浪费。
结果网友一边倒心疼女孩。
“要是我给家里做顿饭,我妈会让全村的人知道,连小狗都不会放过。”
“有个低情商认知低的妈妈,是人生的悲剧。”
“以后自己做,千万不要让女儿做饭了,心疼她。”
“大事拎不清,中事看不明,小事唠叨不停。”
“不吃拉倒,闺女做菜的油是从你头上弄的吗?”
为什么大家会被共情?
因为很多人都经历了类似的事情,成长过程中,遇到一个只知道打压你的父母,真的会很受伤。
父母是长辈,有人就自以为高孩子一等,可以肆意评价儿女,甚至打骂也张嘴就来。
从行为来看,女儿是渴望被母亲认可的,她细心做一桌菜,而且做到了荤素搭配,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,桌面非常整洁,说明女生忙了一上午,连细节都在意了。
说实话,要是我孩子在家做饭,不管做的什么菜,我都会高兴地吃完,因为这是对劳动的尊重,就算是小孩,也需要付出被看见。
这个母亲张嘴就批评,显然她习惯了数落,并不认为女儿有多出色,或许在她看来,这是女儿应该做的事。
看到网上的评论,这个母亲心里不服,觉得被网暴了,她强势回应:“一个优秀的孩子离不开优秀的父母的教育,我丢了工作回家带娃,难道不是爱?”
为了证明自己的母爱,她又拍了个视频。
问女儿:“网上的人都在骂我,你说,我配不配做你的妈妈?”
女儿站在门口转了一下身:“这个我说了不算。”
“那我爱不爱你,你觉得我是不是好妈妈?”
“还行。”女孩笑笑走开了。
这个视频并没有平息网友的愤怒,反而引起大家的反感。
有网友留言:“为什么要把孩子拉入争议之中,这下好了,全网都知道她有个厉害妈妈。”
站在旁观者角度,我能理解这位母亲,她对孩子的爱是真的,也没少为孩子操心。
难以接受的是,她太过强势,早已定义了母女关系,看似询问女儿,其实是希望女儿附和。
女儿的反应是真实的,她接受命运的安排,但并没有给母亲打高分,顶多是及格吧,她的态度意味深长,要是母亲敏感一些,就该反省自己了。
父母有三层境界。
第一层的父母是形式的陪伴,掉入自我感动的陷阱而不自知。
第二层的父母跳出思维的桎梏,不会将自己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。
第三层的父母给予人生的指引,允许孩子做自己,也用尽全力托举孩子的梦。
生活中的大多数父母,停留在自我感动,认为自己为家庭付出,孩子就应该感恩,嘴边的口头禅是:“要不是因为你,我早就怎样怎样了。”
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,孩子会产生负罪感,觉得自己拖累了父母。
事实上,父母和子女之间本身就是一场双向的奔赴,父母爱孩子,孩子也用自己的行为回馈爱。
就如这个14岁女孩,她知道给母亲做饭,难道不是心疼母亲辛苦吗?
为什么还要给她套上反省的枷锁,按照母亲的逻辑,女儿就该精打细算过日子,要是做的不对,就是给自己添麻烦。
时间很长了,女儿也就少了做饭的热情,反正做了也不会被表扬,还不如不做,把时间拉长,这是不是很多成年人的生活态度,多做多错,不如不做。
不被认可的付出,是一种心酸,也是我们该警醒的问题。
这件事又反转了,有人发现,这个母亲已经开始直播带货,原来又是一个剧本,小丑竟是自己?
不可否认,这个母亲有网络敏感度,知道怎么制造流量,但孩子是真实的存在,她可以直播挣钱,但希望她不要再消费女儿了,女儿正处在成长的关键年龄段,让她安静做自己吧。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