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资料图)
1914年3月5日,一名女婴在江苏苏州呱呱坠地,父母给她取名何泽慧。谁料想,这位出身于“五世翰林”的女婴,会在日后成为中国物理界首位女院士,并在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学领域取得不斐的成绩。
1978年12月,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。一时间,学术界涌起一股出国深造的热潮。不少研究人员甚至认为,国内条件差,难以做出成果,只有出国才有希望。面对这种看法,何泽慧认为,出国是要出的,根据需要,有目的地派出适当数量的人员,也是一条培养干部的途径,但是人才培养应该主要放在国内。
1981年,在《科研工作者要发扬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的精神,要立足常规、着眼新奇》一文中,何泽慧写到“条件差,做工作有一定的困难,但是在这种困难条件下,能够自己动手,因陋就简,做出成绩来,这才能真正的培养出人才来”。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背后是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信心。
1948年的那个夏天,何泽慧和丈夫钱三强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,历尽艰辛回到祖国怀抱。当时我国正处于科研起步阶段,国内仪器设备十分简陋。为了满足实验需求,在单位资金短缺的情况下,何泽慧夫妇俩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,寻找旧五金器材和电子元器件,亲自动手画图,并按图制造简易车床。
每当挥汗如雨,通宵达旦,或身心乏累,废寝忘食时,何泽慧总会用最质朴的语言传递着最高洁的精神,“我们早知道国内的情形,回来并不是来享受的。”
1950年,在一间暗室中,何泽慧带领两位助手协作配合,制作核乳胶。他们先将盛有明胶水溶液的烧杯放在45—50℃的恒温水浴中,何泽慧不停搅动特制的玻璃搅拌棒,一位助手拿着一个盛着溴化钾水溶液的玻璃滴管,另一位助手拿着一个盛着硝酸银水溶液的玻璃滴管。在一台节拍机的指挥下,何泽慧的搅拌每转一圈,两位助手就各按一下滴管的橡皮球,溴化钾与硝酸银各滴下一滴。在这样的条件下,经过几百次实验之后,何泽慧带领助手终于在1956年制成了主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核乳胶,打下了我国核试验技术的基础,并积累相关经验。何泽慧的研究也被日本物理学家称赞为“不亚于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”。
何泽慧曾表示,自力更生、艰苦奋斗是科研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精神品质,我们解放初期培养出的很多科学家,也都是这样奋斗出来的。何泽慧在简陋的仪器上通过常规的工作、敏锐的眼睛和潜精研思的品质,发现新奇现象,致力于做出开创性结果。
奇从简中出,香自苦中来,何泽慧身体力行,用简单的实验条件做出有意义的研究结果,为中国核物理和高能物理贡献了毕生的心力。
(作者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)
标签: